2008年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使歐美國家嘗到了忽視實體經濟的“苦果”。
自上世紀60年代以后,歐美國家掀起“去工業化”或者全球化浪潮,制造業外移,重點發展金融、房地產和服務業,虛擬經濟迅速膨脹,結構性矛盾凸顯。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時,歐美國家虛擬經濟的脆弱性被暴露的一覽無遺。為了解決產業“空心化”和失業率攀升的問題,歐美國家相繼開始加速“再工業化”,推動制造業“回歸”。
但是,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歐美國家制造業外移有其必然性。受制于土地、人力成本的上升,以及隨著資源漸趨枯竭和環境意識的增強,一些傳統產業如鋼鐵、工程機械等逐步走向衰退。將生產過程中的某些環節,例如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裝配等外移至國外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成為工業發達國家企業的最佳選擇,而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也加劇了這種趨勢。
從“去工業化”向 “再工業化”的趨勢過度,成本偏高和資源枯竭的問題依然無法回避,而單靠政策扶持顯然無法驅使以營利為目的、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企業重回制造業。所以,在歐美國家制造業復蘇、外移企業回歸本土背后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技術主導下一個新工業時代的到來
工業發展最大機遇期往往出現在歷次工業革命開始初期。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末,主要特征是以蒸汽機為動力實現機械化生產,它使人類第一次以機械設備代替手工,從而使經濟以農業,手工業為基礎轉型到以機械制造為基礎的發展模式;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19世紀初,以電力推動的規模化生產,通過零配件和裝配線成功分離而實現規模化生產;第三次工業革命以電子與信息技術結合為標志,使工業生產高度自動化.這三次工業革命給予歐美國家經濟領先世界的工業基礎。
幾十年來,隨著產品的豐富,工業生產結構也變得更復雜、更精細。生產線和生產設備內部的信息流量,以及管理工作的信息量劇增,自動化制造系統在信息處理能力、效率和規模上都已經難以滿足工業制造的需求。對信息通信技術(ICT)的應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難題。當今,ICT大約支撐了絕大部分的工業制造過程。
伴隨著個人計算機到多樣化智能設備的演進,以及云計算服務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功能強大、自主的智能設備以無線方式實現了與互聯網或設備之間的直接互聯。由此衍生出物聯網、服務網和數據網,推動著物理世界和虛擬網絡世界以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網絡系統(CPS)的方式相融合。這種技術進步直接反映到工業領域,通過一個囊括所有生產過程的全球性網絡,工業領域將有史以來第一次實現資源、信息、物品、設備和人的互通互聯。
在這種變化中,并沒有涉及到新技術,而是強調對信息通訊技術和與信息物理生產系統(CPS)的結合來改變當前的工業生產與服務模式,德國將這種漸進性的技術進步描述為工業的第四個階段,即工業4.0。
“工業4.0”概念的產生
德國是最早提出工業4.0概念的國家,在德國政府推出的《高技術戰略2020》中,工業4.0被列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工業4.0”一詞最早出現在2011年德國舉行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工業4.0”概念正式由德國“工業4.0小組”提出。
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對“工業4.0”概念的一個比較統一的闡釋是繼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技術之后,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主要是指通過信息通訊技術和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網絡系統(CPS)的結合,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實現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最終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生產模式。
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網絡系統(CPS)包括智能機器、儲存系統和生產設施,各個部分能夠相互獨立地自動交換信息、觸發動作和控制。而物聯網、服務網以及數據網是“工業4.0”的基礎。
未來工業藍圖
生產效率是制造企業首先會考慮的問題。在具體生產流程方面,工業4.0對企業的意義在于,它能夠將各種生產資源,包括生產設備、機器人、倉儲系統和生產設施形成一個循環網絡,進而通過物聯網和服務應用,實現貫穿整個智能產品和系統的價值鏈網絡的橫向、縱向的鏈接和端對端的數字化集成,提高生產效率, 從而實現智能工廠。通過智能工廠制造系統在分散價值網絡上的橫向連接,就可以在產品開發、生產、銷售、物流、服務的過程中,借助軟件和網絡的監控、交流,根據最新情況靈活, 實時地調整生產工藝,而不再是完全遵照幾個月或者幾年前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