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強基工程
【工程內容】
開展示范應用,建立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領域應用。組織重點突破,針對重大工程和重點裝備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急需,支持優勢企業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強化平臺支撐,布局和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創建一批公共服務平臺,完善重點產業技術基礎體系。
【工程目標】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緩解,航天裝備、通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電器等產業急需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先進制造工藝得到推廣應用。到2025年,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80種標志性先進工藝得到推廣應用,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撐協調互動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
【意義解讀】
經過60多年工業化的實踐和發展,我國工業已經初具規模,許多工廠內的國產裝備都很精良,但是與發達國家的同類裝備相比,在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及工藝方面仍存在著顯著的差距。
為此,《中國制造2025》五大工程中的第三個是工業強基工程,其中的“四基”是指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以及先進基礎工藝。這“四基”是我國制造業目前最為薄弱的環節。如果“四基”沒有得到突破,相應的工業基礎就沒有建立,我國制造業就不得不受制于人,這將是制約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強化工業基礎能力,表明國家在關注工業產品科技創新性的同時,也注重質量和可靠性?;A材料、基礎工藝、基礎零部件等工業基礎能力,直接決定工業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中國與發達國家在制造業方面的差距不僅體現在新技術層面,還體現在產品質量和可靠性層面。德國“工業4.0”是工業發展經歷過機械化(“工業1.0”)、電氣化(“工業2.0”)、自動化(“工業3.0”)階段之后,在長期發展的股實基礎上提出的構想;日本的電子產品世界知名,是日本原材料產業尖端的技術實力和精益制造模式所帶來的成果只有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才能夠促進基礎技術、共性技術和材料、關鍵零部件的發展,才能夠提高產品質量、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這也是中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