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期GE提出工業互聯網理念被不少人解讀為美國的制造業復興戰略,到GE的Predix平臺受到熱捧,再到最近西門子宣布推出工業互聯網平臺Mindsphere,乃至近來好幾家本土的制造業巨頭都宣布推出第一個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互聯網的熱度不斷提高。
最近,在與一位業內人士交流時,他問我一個問題,我國會不會建立專門的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也就是遍布全國的光纖網絡?這個問題讓我吃了一驚。我的直覺有兩點,第一,不會,也不可能建立這樣的專門用于工業的互聯網基礎設施;第二,各方對工業互聯網的理解差異非常大。
那么,工業互聯網究竟是張什么網呢? 帶著這些疑惑,我收集了各方面的資料,做了一點粗淺的研究,希望能夠拋磚迎玉,供讀者參考,并引發業內人士的重視與思考。
第一個重大的發現是,在維基百科上面,并沒有Industrial Internet這個詞條。這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但事實的確如此。
▲維基百科上
沒有Industrial Internet這個詞條
第二個發現是,在美國的工業互聯網聯盟官網上,對IIC自身的介紹指出:IIC是一個全球性的、會員支持的組織,旨在通過建立協同的生態系統,基于統一架構、互操作和開放標準,利用工業和公共的基礎設施,支撐業務轉型和社會協作,實現設備與人、流程和數據之間的安全連接、控制和集成,從而加速工業物聯網的增長。
從上述的介紹可以看出,美國的IIC,實際上是一個工業物聯網的組織,只是其名字是叫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而且非常重要的是,在Industrial Internet之后,有個注冊商標的標識。我認為,則意味著,Industrial Internet這個詞,在國外是一個專屬于IIC的名詞,而并非是特定的技術領域。
▲Industrial Internet之后
有一個注冊商標的符號
第三個發現是,IIC在2017年1月31日發布的參考架構v1.8版的封面明確寫著,是工業物聯網的參考架構:
▲IIC與2017年1月31日發布的
參考架構V1.8版的封面
在美國GE發布的相關白皮書中,對于工業互聯網的應用范疇是有明確的界定的。2012年11月26日,GE公司發表的白皮書中指出,Industrial Internet是要延展機器與人的邊界。這篇白皮書中描述的工業互聯網的核心要素包括:智能機器、高級分析和工作中的人。實質上,還是強調通過物聯網聯通機器、產品和人,從而提升企業的設備健康狀態和生產績效,實現預測性維護,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宕機,實現能源高效利用等。

美國GE公司于2012年11月26日發布的
▲工業互聯網白皮書

▲GE公司白皮書指出的
工業互聯網的關鍵要素
實際上,國際大公司相對統一的還是關注物聯網應用。例如,SAP剛剛推出了物聯網應用套件Leonardo,Intel、微軟、思科、ORACLE和ANSYS等公司紛紛推出了物聯網解決方案。
相比而言,我國的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發表的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白皮書中,對于工業互聯網的詮釋似乎過于寬泛、過于復雜。
▲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發表的
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V1.0版的詮釋
該白皮書認為,工業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將帶來四方面的智能化提升。實際上網絡化協同和個性化定制,屬于一種制造業+互聯網的應用,但不應當屬于工業互聯網(準確來說是工業物聯網)的范疇。
▲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V1.0指出的
工業互聯網帶來的智能化提升
綜上所述,我認為工業互聯網應當有其具體的內涵與外延,其實質還是應當聚焦物聯網在工業的應用,而不應過于泛化,不能什么東西都往里面裝。服務商也不應把什么云平臺都叫做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免誤導用戶。建議未來還是將名詞術語統一到工業物聯網,或者物聯網的工業應用。
文章來源公眾號e-work
TransInfo斯凱普斯是SAP Business One 制造業核心合作伙伴,專注上海/杭州/廣州/深圳等地SAP ERP軟件 SAP機械行業ERP軟件 、熔煉鑄造行業ERP軟件實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