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現階段的挑戰
挑戰
我國產品一直憑借著廉價的勞動力優勢打入國際市場。雖然勞動力廉價的優勢在今后的一段時間內還將繼續存在,但我們必須看到,由于物價上漲,我國工人的工資也在上漲。尤其是代表著我國低成本勞動力的農民工的工資大幅上漲,造成了我國產品出口競爭力的減弱。
與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也在慢慢化。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與我國的差不多有的甚至還要更低。例如印度為吸引外資制定了比我國更為優惠的政策措施,其平均勞動力成本比我國還要低,而其專業人才的質量又絕不在中國之下,因此兩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的競爭很激烈。
成本優勢的喪失,打擊的不僅是參與跨國業務的中國企業,還有一切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國制造業企業。在國際競爭中,“中國制造”最大的傳統優勢正在喪失,“中國制造”的代表企業、世界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正式對外發布了百萬“機器人大軍”計劃,以應對日益嚴重的用工荒和人工成本的不斷上漲,這也預示著中國制造將結束人口紅利時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機械取代人力,第二次工業革命是自動取代手動,第三次工業革命讓制造業迎來了信息技術和自動化。落后的人力勞動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制造業的需求,一些發達國家很早就開始應用自動化技術提升生產力。富士康總裁郭臺銘也曾經表示,到2016年,定位為智能化機器人生產基地的山西晉城富士康產值將有望突破500億元,在5到10年出內將出現首批完全自動化的工廠,數年內將借助自動化技術消除簡單、重復性的工序。
“工業4.0”將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上,從自動化向智能化、網絡化和集成化方向發展。“工業4.0”在一定程度上將促進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技術升級,也將導致部分制造企業的回流,從而對我國制造業產生間接影響。
可以說,“中國制造”正在面臨空前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勞動力人口減少的直接影響是用工成本的上升,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導致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迅速下降。許多跨國公司將工廠搬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但是,由于物價帶動人工費用上漲,智能手機和便攜式計算機等電子產品的代工企業為尋求廉價勞動力,已開始加速進行工廠轉移。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企業富士康于1988年進駐廣東深圳隨后為了尋找勞動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地區,應對勞動力資源緊張,逐漸將工廠向中西部遷移,以降低用工成本。這些中西部地區包括山西太原(2003年)、重慶(2009年)、四川成都(2010年)、河南鄭州(2010年)、貴州貴陽(2013年)等。
對于一些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而言,富士康的工作仍然具有一定吸引力。比如貴州省,2012年農村貧困人口仍有923萬,其一類區的月均最低工資標準也僅為1030元。據了解,富士康(貴州)第四代綠色產業園將在未來兩三年內為貴州提供5萬個就業崗位。
據說,郭臺銘最近也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在2013年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企業領袖高峰會上,郭臺銘表示未來兩年將啟動印度尼西亞五年計劃,在印度尼西亞設立手機工廠。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2012年工人年均工資4780美元,比我國深圳市低約30%。而在越南首都河內,2012年工人年均工資更僅為2533美元。
那么,電子代工企業會不會大規模向東南亞轉移?一旦這些企業大規模遷徙東南亞之后,我國制造業會受到什么影響?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既然物價和勞動力成本無法降低,那就要在配套環境上下功夫。在需求持續萎縮的便攜式計算機領域,各代工企業的“西部大遷徙”也在持續。2010年以后,廣達計算機等5家臺資大企業相繼在重慶市建設了新工廠。這些企業看中的或許不是當地政府的稅收優惠,而是重慶至歐洲的直達貨運列車2011年正式開通帶來的物流運輸成本優勢
文章節選自《中國制造2025解讀》
TransInfo斯凱普斯是SAP制造業解決方案核心合作伙伴,SAP金牌實施商,專注上海/無錫/蘇州/廣州/深圳/東莞/成都等地SAP ERP軟件SAP制造業ERP軟件、 電子制造ERP、醫藥行業ERP、精細化工ERP、鑄造ERP實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