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九大任務-全面推行綠色制造
全面推行綠色制造
【任務5】
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加快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全面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輕工、印染等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大力研發推廣余熱余壓回收、水循環利用、重金屬污染減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廢渣資源化、脫硫脫硝除塵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加快應用清潔高效鑄造、鍛壓、焊接、表面處理、切削等加工工藝實現綠色生產。加強綠色產品研發應用,推廣輕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術工藝,持續提升電機、鍋爐、內燃機及電器等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機電產品和技術。積極引領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大幅降低電子信息產品生產、使用能耗及限用物質含量,建設綠色數據中心和綠色基站,大力促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支持企業強化技術創新和管理,增強綠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續提高綠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開展工業園區和企業分布式綠色智能微電網建設,控制和削減化石能源消費量。全面推行循環生產方式,促進企業、園區、行業間鏈接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共享。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規范化、規模化發展,強化技術裝備支撐,提高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廢舊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綜合利用水平。大力發展再制造產業,實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進產品認定,促進再制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支持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推行生態設計,顯著提升產品節能環保低碳水平,引導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建設綠色工廠,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發展綠色園區,推進工業園區產業耦合,實現近零排放。打造綠色供應鏈,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壯大綠色企業,支持企業實施綠色戰略、綠色標準、綠色管理和綠色生產。強化綠色監管,健全節能環保法規、標準體系,加強節能環保監察,推行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制度,開展綠色評價。
【意義解讀】
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能源日趨匱乏已經成為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解決這些全球性社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為此,許多國家對工業節能減排的要求越來越高。“節能減排”“綠色低碳”“淘汰落后產能儼然已成為當今社會的熱門詞匯。
在工業化進程中,每個國家無一例外地遭遇過經濟發展、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失衡,德國亦是如此。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的經濟增長稱為德國的“經濟奇跡”。德國走出了戰爭廢墟、躋身世界經濟強國之列,但同時也破壞了自然環境。在以煤炭和鋼鐵為核心產業的著名的魯爾區,污濁的空氣令民眾呼吸困難,霧霾也成為那時的普遍現象。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節能減排成為德國發展工業經濟的一項基本國策。
資料顯示,自1994年起,德國政府把科技政策的支持重點集中在發展環境保護技術和能源技術上,并且出臺了很多新的能源和環境政策,旨在促進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和諧。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能源消耗不斷下降,逐步解決了工業化過程中的污染問題,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實現了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盡管如此,根據德國能源署的數據顯示,2010年工業占德國總能耗的比率仍然高達16%。
德國“工業4.0”的愿景同樣包含綠色制造,以期解決能源消費等社會問題。
德國是歐洲國家中節能減排法律框架和促進低碳經濟相關政策最完善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德國政府極其重視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在超額完成《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溫室氣體減排量的基礎上,還提出了高于《京都議定書》和歐盟要求的減排目標。但是,盡管如此,作為制造業大國,德國仍是歐盟工業國中遙遙領先的耗能大國,煤炭消耗量位列全球第四,石油天然氣消耗量排名全球第六。所以,德國政府,尤其是工業部門一直以來積極致力于解決環境與能源等全球性問題。
為此,德國制造業從設計前端開始就保證了產品的質量符合顧客的要求,在生產過程中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各種生產成本,把技術革新放在重要的位置。德國產品的質量很高,以產品的全壽命周期來計算,能耗和碳排放都很低。這就保證了德國制造業相對其他國家的強大競爭力。加之德國始終緊抓思維創新、技術創新、質量保障、顧客服務等重要因素,因此德國制造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工業4.0”戰略突出體現了德國政府對環境與能源問題的重視。“工業4.0”用一個詞描述就是“智能工廠”,通過互聯網等通信網絡,使工廠內外的物品與服務相互連接,產生前所未有的價值,形成全新的業務模式,進而也將有助于解決各種社會問題。
以能源消費問題為例,通常,工廠在生產間歇期間,為了確保生產設備處于隨時可以運轉的狀態,消耗著大量能源。未來,如果能夠根據工廠的實際作業情況,實時對能源供給進行調整,就能夠大幅降低能源消耗。
又如,制造業生產過程中采用了大量的大功率用電設備由于生產設計能力與實際能力、工藝及生產管理之間往往存在定的差異,所以部分設備運行效率低下,存在巨大的節能空間。“工業4.0”運用信息化手段,從收集和分析能耗信息識別問題、管理運營和改變耗能不良習慣四個環節入手,實現了能耗的科學管理。
(一)收集和分析能耗信息
只有通過對設備自身的運行監測,才有可能對其能耗情況做到了解;只有密切關注能源的消耗情況,才更有可能發現實現節能的途徑。“工業4.0”利用電氣能源管理系統對工廠各車間的配電系統進行監控和管理,通過實時收集能耗數據和各個設備的能耗信息,分析并改善耗費能源的運行狀況
(二)識別問題
通過能耗的可視化管理,讓工廠管理人員能夠簡單清晰地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從而可以迅速找到能耗的異常情況,并避免設備和生產線的不合理停機。
(三)管理運營
通過對能耗信息進行持續收集和分析,將有助于識別間題,從而對可用性、負載情況、能源間歐和能源消耗進行實時的測量,并按照工廠計劃組織生產、根據需要做出實時調整,確保所有的配電設備都實現最高效的運行。
(四)改變耗能不良習慣
利用可視化軟件,工人更容易看出能源在哪些地方被浪費,以及可以在哪些地方實現節省。無論是針對廠房的生產間歇,還是分時段驅動的電機和設備,能源管理系統都可以就節能減排舉措提供建設性的支持,從而改變耗能的不良習慣。
文章節選自《中國制造2025解讀》
TransInfo斯凱普斯是SAP制造業解決方案核心合作伙伴,SAP金牌實施商,專注上海/無錫/蘇州/廣州/深圳/東莞/成都等地SAP ERP軟件SAP制造業ERP軟件、 電子制造ERP、醫藥行業ERP、精細化工ERP、機械制造行業ERP實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