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RET睿意德(ID:retweixin)
大家都知道的,中國制造曾一度是劣質,假貨的代名詞。但其實現在,在很多行業,中國卻掌握著制造業里最高效的管理技術,最快速的反應能力以及最優質的質量水平。
再加上宏觀政策上的回歸實體,進行供給側改革,良幣驅逐劣幣,讓更優秀的制造企業可以獲得更廣大的發展空間,提升整個社會的生產效率。
我想今天從速度和質量這兩個在服裝行業生產的核心需求來讓更多的朋友理解下中國制造的重要性。
速度的價值
第一次看到供應鏈提速這個話題還是在學習Zara的case的時候。當時Zara給人的感覺是通過設計周期縮短,快速反應市場需求,將服裝這種低頻的生意變成高頻的生意,通過加速庫存周轉速度,在需求端和供給端更精準地生產,減少庫存壓力,提升ROE。
后來我們的服裝行業一度陷入了模仿Zara模式的瘋狂之中。但是Zara講的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快速生產用來抵消時尚周期帶來的設計風險。但這只是從需求端看快速生產帶來的好處,快速生產為這個行業帶來的核心價值仍舊遠遠被低估了。
不論是服裝還是鞋子、配飾,都是商品,是商品就一定會有折舊,折舊就是價值隨著時間推移的下降。但是因為利息的存在,資金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值。因此如何在更短的時間,賣出更多的鞋子,其實是商品的折舊速度和貨幣升值速度的博弈,否則你的凈利潤就跑不過利息。
我曾經做過運動鞋行業的研究,主要研究對象是Nike和Adidas這兩大巨頭。研究結果顯示,當整條供應鏈和零售端的周轉達到29周時,鞋子折舊10%,即9折賣出;當周轉天數達到43周時,商品折舊20%,8折賣出;55周時折舊30%,7折賣出。
那么這條曲線就是Nike和Adidas定義的運動鞋折舊速度,作為benchmark,其他競爭對手也一定要遵循這個折舊曲線去降低自己的商品價值,畢竟無法賣得比Nike和Adidas更貴。
慶幸的是,因為機器人、工業3D打印等技術的成熟和普及,掀起了又一輪生產技術革命。2016年的時候,生產一雙運動鞋需要13步,如果是高度自動化的設備和流水線,就只需要3步。鞋楦的提速更快,以前一個款式的鞋楦需要一個月時間去打磨,而3D打印只需要1個小時。
Nike的供應商豐泰目前有20-25%的產能高度自動化,管理層表示未來三年要增加到80%。裕元的自動化生產線早已成熟,一年為各大運動品牌生產3億雙鞋。
這樣的速度,可以使得供應商不需要提前九個月訂貨,當訂貨時間縮短,庫存就會更少,庫存成本大大地下降;快速生產滿足了快速補貨的需求。現在的零售商商品10%的銷售來自補貨,當快速生產普及,Nike和Adidas計劃將這一比例提升至50%,庫存又進一步減少。這樣算下來,單是供應商的周轉速度,保守估計就可以提升一倍。
如果將這個速度帶入到之前的運動鞋折舊曲線,Nike和Adidas的ASP(產品單價)就可以增長15%,并且這15%由速度帶來的額外的銷售額,全部是加在利潤里的。Adidas目前有45-50%的產品是全價銷售,其他產品平均以8.5折-8折銷售出去,Adidas計劃未來65%-70%的產品全價銷售,那么打折商品減少帶來的好處,又可以提供4%的銷售增幅。
當然這是Nike和Adidas的管理層單方面的想法,市場是有效的。我相信如果普及度繼續深入,市場競爭可以讓折舊曲線更陡。也就是說,這部分的利潤全部讓利給消費者也指日可待,更便宜的價格買更好的鞋,真正實現社會效率的提升。
Nike和Adidas的供應商豐泰、裕元工業等功不可沒。我之前參加了服裝供應商申洲國際的電話會議,服裝方面管理層透露Nike和Adidas的訂單體量已經可以做到服裝15天交貨,因為自動化的普及,交貨期縮短三分之二,未來的利潤提升空間更大。
質量的價值
剛才提到了豐泰,裕元工業,申洲國際等以速度取勝的供應商。臺灣還有一家紡織大廠也是非常優秀的:儒鴻。
一開始關注儒鴻是因為運動衣的興起,自從UA主打運動開始,各大運動巨頭在服裝的競賽上面已經展開,其對面料的創新的重視程度今非昔比。而儒鴻作為Nike,UA,Lululemon的供應商,其對技能面料創新能力使他們成為臺灣繼聚陽之后的又一大服裝廠。
Adidas們的大招:敏捷而高質量的供應鏈,這也是中國制造的未來
儒鴻的主要業務是服裝從紗線到面料、到最后生產的垂直一體化模式。這樣的好處是,產品研發可以從紗線就開始進行創新,進而在機能面料上實現按需的快速創新,OEM和ODM都可以做。
其一大客戶,風靡北美的瑜伽服品牌Lululemon一直以面料舒適著稱,價格不算便宜,比Nike和Adidas還要貴。但是直營45%的毛利率讓我知道它的性價比很高:設計非常簡單,成本幾乎全部用在面料上。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Lululemon的應付賬款只有兩天,這在運動品牌中幾乎不存在。一開始我十分難以理解,是什么供應商可以讓品牌只有兩天的應付賬款。一般來講都是品牌壓榨供應商,賬期大約在45天左右。
后來才知道,Lululemon也曾經一度想要換掉供應商儒鴻,但是發現根本換不掉。因為儒鴻的特點是,無論品牌這邊提出了什么樣的面料要求,都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研發出來,并且保證質量。這一點是一些買下縫紉機租個廠房就地開工的其他服裝廠完全做不到的,因此其議價能力非常高,毛利達到20%以上。
并且,在儒鴻的財報中我發現,儒鴻在客戶管理方面也和其他大廠不一樣,主要客戶Nike,UA,Lululemon,Gap,JC Penney,沒有一家占銷售額比重超過10%,進一步提升了議價能力。
儒鴻的創始人洪鎮海雖然將近70歲了,但是心態十分年輕,對科技的包容性很高。在年收入不到10億美元的時候,就愿意花費上億元投資研發中心,之后又開始向上整合,從上游開始研發特殊材料,從此奠定了儒鴻區別于其他服裝廠的基礎。
中國制造的未來
前段時間,Adidas的Speed Factory被很多人提及。目前全球兩家工廠分別位于德國和美國,預計今年可以生產50萬雙鞋子。雖然相對于一年3億雙需求的Adidas來講,50萬雙并不算什么,但是這已經是可以看見的未來。在分析員會議中,申洲的管理層也提到正在幫助客戶建立無人工廠。相信未來市場在哪里,無人工廠就在哪里。
而亞馬遜也在研發服裝的無人工廠,今年年中已經提交了專利申請。這類工廠甚至可以做到先下單,再生產,完全消滅庫存,讓成本進一步壓縮。
未來隨著工業生產技術進步的速度加快,相信有科技頭腦的制造業會更加集中,行業效率會不斷提升。中國作為制造大國,擁有無可比擬的管理經驗和實踐經驗,在現在和未來都會是驅動行業上中下游進步的最重要參與者。
科技下沉,互聯網落地,中國制造的歷史使命才剛剛開始。
而未來,是屬于那些能夠在供應鏈方面占得先機的企業。
數字經濟時代,客戶希望以他們想要的方式立刻獲得所需的產品和服務。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企業需要徹底重構整個供應鏈中的業務流程。